今天學習家Manor我要來閒聊心理學上一種有趣的現象,名為破窗效應,聽起來似乎很有趣,那它到底在說些什麼呢?就讓我帶你了解一下吧!

窗戶(調整).jpg

▲ 圖片取至 Pexels

要了解這項理論就得先說說它的起源,於1969年,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.辛巴杜(Philip Zimbardo)進行了一項實驗,將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(以下稱A車及B車),分別停在兩個不同的區域,他把B車車牌拆掉、天窗打開,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,而A車過了一個星期都無人理睬。後來,辛巴杜用錘子把A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,結果僅僅過了幾個小時,它就不見了。

而後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詹姆士.威爾遜(James Wilson)和犯罪學家喬治.凱琳(George Kelling)以此故事為原型,提出了「破窗效應」,認為如果有人打壞窗戶玻璃,而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,別人就可能去打壞更多的窗戶,很多犯罪案件的滋生都是這麼形成的

以生活中常見的例子而言,在與人合住的公共垃圾桶中,第一個經過的人先丟了個垃圾,後面看到的人也照做,過沒多久垃圾桶滿了,但大家依舊往垃圾桶周圍丟垃圾卻沒人要整理,聽完是不是覺得心有戚戚焉呢?

最後學習家Manor我認為這現象要告訴我們些什麼?大家應該聽過「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」吧,即便前面的人做的事不對,但通常心裡想說「大家都這麼做,我也沒差吧」的心態(就如同行人闖紅燈一般),但我們應該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獨立思考能力,即便沒辦法成為補窗者,也要不隨他人起舞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破窗效應
    全站熱搜

    學習家Man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