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聽聞心理學上有個現象,名為框架效應(Framing Effect,這在說些什麼呢?就讓學習家Manor我帶你了解一下吧!

建築材料(調整).jpg

▲ 圖片取至 Pexels

心理學家阿摩司.特沃斯基(Amos Nathan Tversky)和丹尼爾.卡內曼(Daniel Kahneman)在1980年進行了一項實驗,假設亞洲正流行一種罕見疾病,將導致600人死亡,在情境一向受試者提出2個方案選擇, A方案:「採取這個方案,200個人會得救」、B方案:「採取這個方案,有1/3的機會那600人能全部得救,但有2/3的機會沒有人得救」,結果有72%的人選擇A方案,只有28%的人選擇B方案。

接著以負面描述方式,在情境二向受試者提出同樣的2個方案,C方案:「採取這個方案,會有400個人死亡」、D方案:「採取這個方案,有1/3的機會沒有人死亡,但有2/3的機會那600人全部死亡」,結果只有22%的人選擇C方案,78%的人選擇D方案。

從這個實驗中可以看出,由情境一的「收益」心態到情境二的「損失」心態,問題的描述方式,會影響他人如何看待問題,並讓他人注意力集中在某個特定層面

生活中也常見框架效應,像是汽車製作時,朝向板金薄的方向製作,但廣告的文案不吸引人,於是改一個說法,變成汽車輕量化,給人的感覺是不是很不一樣?

聽完了框架效應,我們可以反思,任何事情都是一體兩面,如同現在手機主打摺疊機,聽起來很好用,但實際體驗後發現重量比一般手機重,所以如何以不同角度思考事情,也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框架效應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學習家Manor 的頭像
    學習家Manor

    學習家Manor成長足跡

    學習家Mano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